敵致果的成語故事

拼音shā dí zhì guǒ
基本解釋致:使得到;果:果敢除敵。勇敢 敵,建立戰功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宣公二年》:“ 敵為果,致果為毅。”
敵致果的典故
春秋時期,鄭國聽從楚王的命令派公子歸率軍攻打宋國,宋國軍隊慘敗,主將華元成為俘虜。交戰中宋軍士兵狂狡作戰勇敢,心地善良。他營救鄭軍士卒卻被淪為俘虜。宋國人評論狂狡自食惡果,打仗本來要 敵致果的,不能講仁慈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 敵致果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短褐不全 | 唐·盧照鄰《對蜀父老問》:“藜羹不厭,短褐不全,庸非貧賤乎?” |
日甚一日 | 《新唐書 獨孤及傳》:“陛下豈遲疑于改作,逡巡于舊貫,使大議有所壅,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?” |
離世遁上 | 《韓非子·八說》:“為故人行私,謂之‘不棄’;以公財分施,謂之‘仁人’;輕祿重身,謂之‘君子’;枉法曲親,謂之‘有行’;棄官寵交,謂之‘有俠’;離世遁上,謂之‘高傲’;交爭逆令,謂之‘剛材’。” |
一夕一朝 | 《朱子語類》卷十三:“所以圣人垂戎謂:臣弒父,非一夕一朝之故,其所由來者漸矣。” |
超俗絕世 | 漢·趙壹《非草書》:“夫杜崔張之,皆有超俗絕世之才,博學余暇游手于斯。” |
靡所底止 | 《詩經·小雅·祈父》:“胡轉予于恤,靡所底止。” |
杜絕言路 | 《后漢書·袁紹傳》:“操欲迷奪時明,杜絕言路。” |
以身試法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王尊傳》:“明慎所職,毋以身試法。” |
極重不反 | 清·陳確《答張考夫書》:“今《大學》之為圣經,已成極重不反之勢。” |
一場空 |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40回:“枉費心機空費力,雪消春水一場空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