巾幗英雄的成語故事

拼音jīn guó yīng xióng
基本解釋巾幗:古代婦女用的頭巾和發(fā)飾;為婦女的代稱。女性中的英雄。
出處《晉書》:“亮遺懿巾幗婦人之飾以辱之。”
巾幗英雄的典故
在三國紛爭的時代,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,攻打魏國。魏軍統(tǒng)領(lǐng)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于渭南。由于看到諸葛亮遠(yuǎn)道而來,利于急戰(zhàn),所以司馬懿采取了相持戰(zhàn)術(shù)。蜀軍多次挑戰(zhàn),屢次辱罵,司馬懿都不肯出戰(zhàn)。諸葛亮深知,如果這樣相持下去對蜀軍是極為不利的,故而發(fā)動強(qiáng)攻。可是無奈北魏軍深溝高壘,很難取勝,可是諸葛亮又怎能甘心退兵?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:派人大張旗鼓地前往魏營給司馬懿送了一份“厚禮”——一大堆婦女用的頭巾和發(fā)飾(釵、環(huán)、及脂粉等),還寫了一封信,說司馬懿太膽小了,一個大英雄,掌握那么多兵將,竟然不敢前來應(yīng)戰(zhàn)。如果他領(lǐng)兵出戰(zhàn),就是男子漢、大英雄;如果不敢出戰(zhàn),干脆就用婦女的頭巾包上頭(看到這里你會理解最初巾幗英雄是什么意思了吧),再用脂粉化妝吧!以此來譏諷證明他這個所謂的英雄只是個一般婦女而已,這是激將法。而司馬懿雖然非常生氣,卻依然沒有中計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巾幗英雄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學(xué)以致用 | 李新《為有源頭活水來》:“要結(jié)合實(shí)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(xué),學(xué)以致用,并且勤學(xué)苦學(xué)。” |
曉以大義 | 吳玉章《從甲午戰(zhàn)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》第十四篇:“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,合欲曉以大義。” |
口快心直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:“云姑娘,你如今長大了,越發(fā)心直嘴快了。” |
上無片瓦,下無插針之地 | 宋·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二十:“上無片瓦,下無卓錐,學(xué)人向什么處立?” |
倒懸之危 | 《孟子 公孫丑上》:“當(dāng)今之時,萬乘之國,行仁政,民之悅之,如解倒懸也。 |
經(jīng)緯天下 | 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(jì)》:“普施明法,經(jīng)緯天下,永為儀則。” |
驚鴻艷影 | 清·王韜《鵑紅女史》:“遙見樓頭有一女子憑欄臨波凝睇,素妝淡服,豐神絕世,驚鴻艷影,湖水皆香。” |
乳臭未干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20卷:“雖有兩個外甥,不是姐姐親生,并且乳臭未干,誰人來稽查得他?” |
走南闖北 | 老舍《龍須溝》第二幕:“這年月呀,女人尊貴啦,跟男人一樣可以走南闖北的。” |
公才公望 | 南朝 宋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 品藻》:“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;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,兼之者其在卿乎?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