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所不為的成語故事

拼音hé suǒ bù wéi
基本解釋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為。
出處《南史·孔琇之傳》:“有小兒,年十歲,偷刈鄰家稻一束,琇之付獄案罪,或諫之,琇之曰:‘十歲便能為盜,長大何所不為?”
何所不為的典故
南朝時期,孔琇之擔任地方官時,遇到一個十歲小孩偷割鄰居的稻谷,鄰居將他送到公堂。琇之按盜竊罪論處,手下人為小孩求情,琇之說:“一個人十歲就能做小偷,那么長大后有什么事情干不出來的呢?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何所不為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度日如歲 | 宋·周邦彥《霜葉飛》詞:“迢遞望極關山,波穿千里,度日如歲難到。” |
星霜屢移 | 唐 高適《為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》:“星霜屢移,書奏仍闕。” |
響答影隨 | 宋·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117卷:“由是論之,罪福報應,猶響答影隨,不差毫末。” |
門當戶對 | 宋 張端義《貴耳集》中卷:“個樣村僧,豈是尋常種草?要得門當戶對,還他景勝人奇。” |
意氣風發 | 三國 魏 曹植《魏德論》:“武皇之興也,以道凌殘,義氣風發。” |
炙手可熱 | 唐 杜甫《麗人行》:“炙手可熱勢絕倫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” |
鴻鵠將至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使奕秋誨二人奕,其一人專心致志,惟奕秋之為聽。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” |
萬無一失 | 漢 枚乘《七發》:“孔老覽觀,孟子持籌而算之,萬不失一。” |
不得而知 | 唐 韓愈《爭臣論》:“故雖諫且議,使人不得而知焉。” |
自食其果 | 茅盾《〈呼蘭河傳〉序》:“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,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