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體不勤的成語故事

拼音sì tǐ bù qín
基本解釋四肢不勞動。形容脫離勞動。
出處先秦 孔子《論語 微子》:“子路問曰:'子見夫子乎?'丈人曰:'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,孰為夫子?'”
四體不勤的典故
春秋時期,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,經歷衛、陳、蔡等國的碰壁后,從葉邑出來迷了路,子路前去問路,回來后發現不見了孔子,就問地里耕種的農夫,農夫說: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,孰為夫子?”子路發現遇到德高的隱者,只好自己尋找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四體不勤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行百里者半九十 | 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詩云:‘行百里者半九十。’此言末路之難也。” |
一本正經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6章:“我原是故意鬧別扭,也知道自己要挨打,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:‘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,沒有做錯。’” |
患難與共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》:“越王為人長頸鳥喙,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樂。” |
心里有鬼 | 莫應豐《將軍吟》第28章:“你這個小子,心里有鬼,不甘心。” |
自強不息 | 《周易 乾》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 |
照葫蘆畫瓢 | 宋·魏泰《東軒筆錄》第一卷:“太祖笑曰:‘頗聞翰林草制,皆檢前人舊本,改換詞語,此乃俗所謂‘依樣畫葫蘆’耳,何宣力之有?’” |
漏洞百出 | 姚雪垠《<歧路燈>序》:“我們從《歧路燈》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,而是各種世俗人物,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。” |
流離顛沛 | 宋 洪邁《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》:“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,一飯未嘗忘君。” |
不費吹灰之力 | 清 劉鶚《老殘游記》第17回:“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,撫臺便這樣的信從,若替他辦那事,自不費吹灰之力。” |
聊以自慰 | 漢 張衡《鴻賦序》:“余五十之年,忽焉已至,永言身事,慨然其多緒,乃為之賦,聊以自慰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