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除根的成語故事

拼音zhǎn cǎo chú gēn
基本解釋 :砍斷; 草:割草;除:去掉。割草要把草根徹底除掉。比喻除去禍根;不留后患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隱公六年》:“為國家者,見惡,如農(nóng)夫之務(wù)去草焉……絕其本根,勿使能殖。”
草除根的典故
隱公六年,衛(wèi)國與陳國聯(lián)合討伐鄭國。鄭莊公戰(zhàn)敗,向陳桓公求和。陳桓公不同意。他的弟弟勸他:“跟善人處好關(guān)系,跟鄰國友好相處,這是立國根本,你就與他和好了吧!”陳桓公生氣地說:“宋、衛(wèi)是大國,我們陳國不是他們的對手,不打還說得過去;可是鄭國是個小國,為什么不攻打它呢?”于是陳桓公堅持繼續(xù)攻伐鄭國。兩年以后,鄭國國力強大了起來,派兵攻打陳國。陳國大敗,陳國的鄰國都沒有前來救助。就此事,百姓紛紛議論,說:“陳國自作自受,自討苦吃,這就是長期做惡事卻不知道悔過的結(jié)果。古書上說,做惡事很容易,惡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,無法撲滅,最后燒到自己的頭上。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,他就講過這樣的一個道理:作為一國的國君,要能做到當(dāng)機立斷,對待惡人、惡事,就像農(nóng)夫在田間鏟草一樣,一定要連根挖掉,不讓它們有再生長的可能。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 草除根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此一時彼一時 | 語出《孟子 公孫丑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”。 |
起兵動眾 |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敷傳》:“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會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,舉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 |
揮霍無度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102回:“因為兒子豹英一向揮霍無度,不敢交與他。” |
口快心直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:“云姑娘,你如今長大了,越發(fā)心直嘴快了。” |
簡明扼要 | 毛澤東《黨委會的工作方法》:“講話、演說、寫文章和寫決議案,都應(yīng)當(dāng)簡明扼要。” |
神出鬼入 | 《淮南子 兵略訓(xùn)》:“善者之動也,神出而鬼行。” |
可想而知 | 宋 王楙《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》:“而郊以吟詩廢務(wù),上官差官以攝其職,分其半祿,酸寒之狀,可想而知。” |
萬無一失 | 漢 枚乘《七發(fā)》:“孔老覽觀,孟子持籌而算之,萬不失一。” |
慷慨悲歌 | 晉 陶潛《怨詩楚調(diào)示龐主簿鄧治中》:“慷慨獨悲歌,鐘期信為賢。” |
百無一是 | 宋·袁采《袁氏世范》:“至于百無一是,且朝夕以此相臨,極為難處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