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戰(zhàn)之地的成語故事

拼音sì zhàn zhī dì
基本解釋指四面平坦,無險可守,容易受攻擊的地方。
出處《史記·樂毅列傳》:“趙,四戰(zhàn)之地也,其民習(xí)兵,伐之不可。”《后漢書·荀彧傳》:“穎川,四戰(zhàn)之地也,天下有變,常為兵沖。”
四戰(zhàn)之地的典故
戰(zhàn)國時期,上將軍樂毅為燕昭王擴(kuò)大疆土,攻占齊國70多座城池,被封為昌國君。燕惠王中了齊國人田單的反間計,樂毅受到誣陷,逃到趙國去。齊國趁機修復(fù)失地,燕惠王問樂毅的兒子能否攻趙,樂閑認(rèn)為趙國是四戰(zhàn)之地不宜攻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四戰(zhàn)之地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綠林大盜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1回:“既作綠林大盜,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。” |
高聳入云 | 劉伯承《回憶長征》:“翻越了高聳入云的雪山,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。” |
出師無名 | 《新唐書·東夷傳·高麗》:“莫離支 君,虐用其下如檴阱,怨痛溢道,我出師無名哉?” |
普天同慶 | 南朝 宋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》:“皇子誕育,普天同慶,臣無勛焉,百猥頒厚賚。” |
臭名遠(yuǎn)揚 | 《宋書 劉義真?zhèn)鳌罚骸鞍杠囼T將軍義真,兇惡之性,爰自稚弱,咸陽之酷,臭聲遠(yuǎn)播。” |
臨危受命 | 三國 蜀 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受任于敗軍之際,奉命于危難之間。” |
群龍無首 | 《周易 乾》:“用九,見群龍,無首,吉。” |
通都大邑 | 唐 韓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強之間,而不知為備。” |
角巾素服 | |
挖空心思 | 清 俞萬春《蕩寇志》:“今此賊挖空心思,用到如許密計,圖我安如泰山之鄆城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