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辱負重的成語故事

拼音rěn rǔ fù zhòng
基本解釋忍受恥辱;承當重任。指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。
出處晉 陳壽《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》:“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,以仆有尺寸可稱,能忍辱負重故也。”
忍辱負重的典故
公元221年,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云等人的反對,出兵攻打東吳,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(今湖北江陵),并為大意失荊州而被 的關羽報仇。東吳孫權派人求和,劉備拒絕。于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,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。
次年初,劉備的軍隊水陸并進,直抵夷陵(今湖北宜昌東南),在長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,設置了幾十處兵營,聲勢十分浩大。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,又占據有利地形,便堅守陣地,不與交鋒。當時,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(今湖北宜昌西北)被蜀軍包圍,要求陸遜增援。陸遜不肯出兵,并對眾將說,夷道城池堅固,糧草充足,等我的計謀實現,那里自然解圍。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,又不援救夷道,以為他膽小怕戰,都很氣憤。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,有的是孫權的親戚,他們不愿聽從陸遜的指揮。于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,手按寶劍說:“劉備天下知名,連曹操都畏懼他。現在他帶兵來攻,是我們的勁敵。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,同心協力,共同消滅來犯敵人,上報國恩。我雖然是個書生,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,統率軍隊,我當克盡職守。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,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,能夠忍受委屈,負擔重任的緣故。軍令如山,違者要按軍法從事,大家切勿違反!” 陸遜這一席話,把眾將領都鎮住了,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。
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,時間長達七八個月。直到蜀軍疲憊不堪,他利用順風放火,取得了最后勝利。劉備逃歸白帝城,不久病 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忍辱負重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響答影隨 | 宋·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117卷:“由是論之,罪福報應,猶響答影隨,不差毫末。” |
暈頭轉向 | 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:“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。完全出乎他的意料,兒子居然變了,而且變得這么快!” |
富貴不淫,威武不屈 | 清·方亨咸《邵村雜記·武風子傳》:“其有道者歟?不然,何富貴不淫,威武不屈耶?” |
歇斯底里 | 茅盾《嚴霜下的夢》:“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,我仿佛看見許多狼,張開了鋸樣的尖嘴,在撕碎美麗的身體。” |
烏合之眾 | 管仲《管子》:“烏合之眾,初雖有歡,后必相吐,雖善不親也。” |
叫化子 | 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續集遺稿》第四回:“管他有衣服沒衣服,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,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,也怪暖和的,沒有什么不可以的。” |
心直口快 | 元 張國賓《羅李郎》第四折:“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糧軍,哥哥是好人。” |
喔咿儒睨 | 戰國 楚 屈原《卜居》:“栗斯,喔咿儒睨以事婦人乎?” |
火燭銀花 | 宋 朱淑真《元夜》詩之三:“火燭銀花觸目紅,揭天鼓吹鬧東風。” |
弟子孩兒 | 元·無名氏《鴛鴦被》第二折:“我走到半路,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兒把我攔住,道我是犯夜的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