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

拼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
基本解釋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。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。望洋:仰望的樣子;興:產生;發出。
出處元 劉壎《隱居通議 詩歌五》:“千古吟人,望洋興嘆。”
望洋興嘆的典故
相傳很久很久以前,黃河里有一位河神,人們叫他河伯。何伯站在黃河岸上。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,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,興奮地說;“黃河真大呀,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。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!”
有人告訴他:“你的話不對,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,那才真叫大呢。”
河伯說:“我不信,北海再大,能大得過黃河嗎?”
那人說:“別說一條黃河,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,也裝不滿它。”
河伯固執地說:“我沒見過北海,我不信。”
那人無可奈何,告訴他:“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,就明白我的話了。”
秋天到了,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,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,隔河望去,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。這一下,河伯更得意了,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,他在自得之余,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,于是決定去那里看看。
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,,突然眼前一亮,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,河伯放眼望去,只見北海汪洋一片,無邊無涯,他呆呆地看了一會兒,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:“俗話說,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,這話說的就是我呀。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,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!那樣,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。”
故事見于《莊子 秋水》。成語“望洋興嘆”,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,感到無可奈何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望洋興嘆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鬼怕惡人 | 舊題宋·蘇軾《艾子雜說》:“王曰‘前人已不住矣,又安敢禍之?’艾子曰:‘真是鬼怕惡人也。’” |
放牛歸馬 | 《尚書 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歸馬于華山之陽,放牛于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” |
綽有余裕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公孫丑下》:“我無官守,我無言責也,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?” |
明爭暗斗 | 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:“于是兩方明爭暗斗,各不相讓,一天利害一天,鬧成所謂‘府院之爭’。” |
當機立斷 | 漢 陳琳《答東阿王箋》:“秉青萍干將之器,拂鐘無聲,應機立斷。” |
兵無常勢 | 先秦 孫武《孫子 虛實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;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。” |
百無一是 | 宋·袁采《袁氏世范》:“至于百無一是,且朝夕以此相臨,極為難處。” |
顧影弄姿 |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江城》:“二姊葛氏,為人狡黠善辨,顧影弄姿,貌不及江城,而悍妒忌與埒。姊妹相逢無他語,惟各以閫威自鳴得意。” |
雨散風流 | 清·方文《送錢而介歸攜李》詩:“余年二十游嘉禾,禾中好友良獨多……可憐一別十三載,雨散風流竟安在。” |
禍國誤民 | 鄧小平《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》:“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,足以禍國誤民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