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風驟雨的成語故事

拼音bào fēng zhòu yǔ
基本解釋暴:突然而猛烈的;驟:急速。來勢急速而猛烈的大風大雨。有時比喻聲勢浩大;發(fā)展迅速的運動。
出處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69回:“有雌雄二鳥,原在一處同飛,忽被暴風驟雨驚散。”
暴風驟雨的典故
朱紫國國王在端陽節(jié)上,被妖怪搶走了王后,由于驚恐憂思,把粽子凝滯在腹內,因此得了重病。
三年后,唐僧四人取經路過朱紫國。孫悟空為國王懸絲把脈后,說:“陛下因為驚恐憂思而得病,病的名字叫雙鳥失群之癥。”眾人問:“神僧長老,什么是雙鳥失群之癥?”行者說:“有雌雄二鳥,原在一處同飛,忽被暴風驟雨驚散,雌不能見雄,雄不能見雌,雌想雄,雄也想雌:這不是雙鳥失群嗎?”眾人齊聲喝采道:“真是神僧!真是神醫(yī)!”
悟空用藥打下了國王腹內的粽子,又制服了妖怪,救回了王后,徹底治好了國王的病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暴風驟雨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物腐蟲生 | 宋 蘇軾《范增論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后蟲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讒入之。” |
意氣風發(fā) | 三國 魏 曹植《魏德論》:“武皇之興也,以道凌殘,義氣風發(fā)。” |
將功補過 | 《晉書 王敦傳》:“當令任不過分,役其所長,以功補過,要之將來。” |
正身明法 | 《晉書 元帝紀》:“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,正身明法,抑齊豪強,存恤孤獨,隱實戶口,勸課農桑。” |
遁世離俗 | 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“望大河之洲渚兮,悲申徒之抗跡”漢·王逸注:“申徒狄也,遇暗君遁世離俗,自擁石赴河,故言抗跡也。” |
毀于一旦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竇融傳》:“百年累之,一朝毀之。” |
難上加難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七回:“所有上條陳一事,竟是難上加難。” |
共為唇齒 | 晉 陳壽《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》:“蜀有重險之固,吳有三江之阻,合此二長,共為唇齒,進可兼并天下,退可鼎足而立。” |
家破人亡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 元安禪師》:“師曰:‘家破人亡,子歸何處?’” |
不寧唯是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元年》:“不寧唯是,又使圍蒙其先君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