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左右而言他的成語故事

拼音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
基本解釋看看兩旁的人而談起別的事情。形容不能正面回答問題而支吾其詞的樣子。
出處先秦 孟軻《孟子 梁惠王下》:“曰:‘四境之內不治,則如之何?’王顧左右而言他。”
顧左右而言他的典故
齊宣王喜歡窮兵黷武,聚斂財物,上大夫封悅請孟子勸告齊宣王。孟子問齊宣王朋友受托而不盡責與官員不稱職該怎么辦,齊宣王回答道斷交與撤職。當孟子問到君主對外用兵、對內斂財該怎么辦?齊宣王東張西望而不回答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顧左右而言他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皆大歡喜 | 《金剛經 應化非真分》:“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” |
不敢茍同 | 葉赫那拉·圖鴻《乾隆皇帝》第一章:“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,紅花會劫富濟貧,替天行道。” |
謳功頌德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民皆歌樂之,頌其德。” |
掉舌鼓唇 | 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79回:“妝女的呈嬌獻媚,令人消魂;耍丑的掉舌鼓唇,令人捧腹。” |
胸有成竹 | 宋 蘇軾《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》:“故畫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 |
如法炮制 | 宋 釋曉瑩《羅湖野錄》第四卷:“若克依此書,明藥之體性,又須解如法炮制。” |
故步不離 | 清·張履祥《與陳乾初書》:“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,信一己之偏私,沾沾自得,吝不肯舍者,率因無所進步,是以故步不離耳。” |
空口無憑 | 清 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27回:“空口無憑的話,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。” |
學而不厭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述而》:“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 |
之 靡二 | 《宋史·忠義傳一》:“若敵王所愾,勇往無前,或銜命出疆,或授職守土,或寓官閑居,感激赴義,雖所處不同,論其捐軀徇節,之 靡二,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