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義滅親的成語故事

拼音dà yì miè qīn
基本解釋為了維護正義;對犯了罪的親屬不包庇;使之受到應得的懲處。
出處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隱公四年》:“大義滅親,其是之謂乎?”
大義滅親的典故
春秋時期,衛國的州吁 哥哥衛桓公,自立為國君。
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,激起人民不滿。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,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。
石厚就去問的父親——衛國的大臣石碏(que),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。石碏對兒子說:“諸侯即位,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,他的地位就能鞏固。”石厚說:“州吁是 哥哥謀位的,要是周天子不許可,怎么辦?”石碏說:“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,陳衛又是友好鄰邦。”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,搶著說:“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?”石碏連連點頭。
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,卻被陳桓公扣留了。原來,這是石碏的安排。
衛國派人去陳國,把州吁處 。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,應該從寬。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,把石厚 了。史官認為石碏 了兒子是“大義滅親”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大義滅親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談笑風生 | 宋 辛棄疾《念奴嬌 贈夏成玉》詞:“遐想后日蛾眉,兩山橫黛,談笑風生頰。” |
風流人物 | 宋 蘇軾《念奴嬌 赤壁懷古》詞: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。” |
一路風塵 |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十六回:“國舅老爺大喜!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。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,說今日大駕歸府,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,不知賜光謬領否?” |
轍鮒之急 | 戰國·宋·莊周《莊子·外物篇》:“車轍中有鮒魚焉,曰‘我東海之波臣也,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!’” |
多才多藝 | 《尚書 金滕》:“予仁若考,能多材多藝,能事鬼神。” |
取長補短 | 《孟子 滕文公上》:“今滕絕長補短,將五十里也,猶可以為善國。” |
之 靡二 | 《宋史·忠義傳一》:“若敵王所愾,勇往無前,或銜命出疆,或授職守土,或寓官閑居,感激赴義,雖所處不同,論其捐軀徇節,之 靡二,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。” |
安眉帶眼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8回:“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,直須要我開口說。” |
酒后茶余 | 魯迅《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》:“從別的地方--如北京,南京,我的故鄉--的例子推想起來,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,若干人快意,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,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。” |
絆腳石 | 毛澤東《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》:“至于蔣介石呢,他消極抗戰,積極反共,是人民抗戰的絆腳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