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軍突起的成語故事

拼音yì jūn tū qǐ
基本解釋異軍:另外一支軍隊(duì)。指另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突然興起。
出處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項(xiàng)羽本紀(jì)》:“少年欲立嬰便為王,異軍蒼頭特起。”
異軍突起的典故
秦朝末年,秦二世荒淫無道,天下百姓怨聲載道,陳勝、吳廣率先揭竿而起,各地紛紛響應(yīng)。這時(shí),東陽縣有個(gè)獄吏名叫陳嬰,他一向在縣中很有威信,東陽的百姓都很尊敬他。東陽縣的年輕人見到全國起義浪潮風(fēng)起云涌,也 了東陽縣令,聚集了幾千人,宣布起義。他們一致請陳嬰做他們的首領(lǐng)。縣中的老百姓聽說陳嬰作了起義軍的首領(lǐng),紛紛前來投軍。沒多少時(shí)間,東陽的義軍便壯大到二萬多人。東陽的年青人又想擁戴陳嬰為王,并獨(dú)樹一幟;所有士兵一律用青色頭巾裹頭,顯示他們是一支新起的與眾不同的軍隊(duì)。但是,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說:“自我嫁到陳家,從沒聽到你家的祖先有什么大貴的人,現(xiàn)在你的名氣一下子這么大,不是什么好兆頭。你不如率眾歸順于什么人,將來起義成功,還可獲得封侯。萬一起義失敗;也沒有人會責(zé)怪你。”于是,陳嬰便不敢稱王,他對部下說:“項(xiàng)梁是楚將項(xiàng)燕的兒子,很有名聲。將來帶兵滅亡秦國的,一定是項(xiàng)氏。我決定率兵歸附他。”這時(shí),正好項(xiàng)梁率兵過江,陳嬰便歸順了項(xiàng)梁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異軍突起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炒魷魚 | 張賢亮《出賣“荒涼”》:“絕對聽從我指示,做不到這點(diǎn),立即‘炒魷魚’!” |
莫衷一是 | 清 吳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議論紛紛,莫衷一是。” |
快馬加鞭 | 明 徐姬《 狗記 看書苦諫》:“何不快馬加鞭,逕趕至蒼山,救取伯伯。” |
筋疲力竭 | 唐 元稹《有酒》詩:“精衛(wèi)銜蘆塞海溢,枯魚噴沫救池燔。筋疲力竭波更大,鰭焦甲裂身已干。” |
多謀善慮 | 清·李漁《凰求鳳·畫策》:“你是個(gè)多謀善慮之人,何不替我籌度一番,行了這個(gè)方便也好。” |
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從何說起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序:“覺世間變幻之態(tài),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……嘗苦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從何處說起。” |
眾喣山動 | 明 李東陽《余肅敏公傳》:“役未及興,而眾喣山動。” |
草菅人命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11卷:“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,千萬不要草菅人命,視同兒戲!” |
處實(shí)效功 | |
無法無天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:“珍大奶奶是個(gè)老實(shí)頭,個(gè)個(gè)人都叫他養(yǎng)得無法無天的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