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虎作倀的成語故事

拼音wèi hǔ zuò chāng
基本解釋被老虎咬 的人變成鬼;又去引誘別人來讓老虎吃;這種鬼叫作“倀”。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。
出處孫中山《革命原起》:“有?;庶h發生,為虎作倀,其反對革命,反對共和?!?/p>
唐穆宗長慶年間,傳說有個處士馬拯,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一個伏虎長老。他帶了一個童仆,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。 他登上祝融峰,見到一座佛寺里,果然有個須發皆白的老和尚。老和尚很熱情,一定要留馬拯吃飯,可是廚房里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。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買油鹽。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。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。這時,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。兩人互通姓名之后,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只猛虎在叫人……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、容貌、衣著,驚叫道:“那是我的童仆!”馬沼又說:“奇怪的是,那猛虎吃了人后,忽然變成一個須發皆白的老和尚。”不一會,老和尚回來了,馬沼輕聲對馬拯說:“正是這個和尚。”天晚了,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,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里。他們把門緊緊閂上,觀察著外面的動靜。半夜里,有只老虎幾次來撞門,兩人用力頂住,門才沒有被撞開。兩人決心要除掉這只吃人的老虎,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。 第二天一早,兩人說是后院一口井里傳出怪聲音,把老和尚騙到井邊。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,馬沼一用力,把他推下井去。和尚一落水,立刻變成了老虎。兩人搬來大石頭,把它砸 了。兩人下山時迷了路,后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,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里過夜。 半夜里,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。他借著月光一看,竟有幾十個人,叫嚷著要替老虎報仇。獵人告訴他們,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,可 后卻替老虎開道,成了倀鬼。馬拯罵道:“你們這些倀鬼, 在老虎嘴里,還要為它痛哭、報仇!” 古代傳說,被老虎吃掉的人, 后變成倀鬼,還要為老虎效力。成語“為虎作倀”由此而來,現比喻為壞人做幫兇。
為虎作倀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為虎作倀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長噓短氣 | |
高聳入云 | 劉伯承《回憶長征》:“翻越了高聳入云的雪山,跋涉了渺無人煙的草原。” |
畏縮不前 | 宋 魏泰《東軒筆錄》第七卷:“唐子方始彈張堯佐,與諫官皆上疏。及彈文公,,則吳奎畏縮不前,當時謂拽動陣腳。” |
旦夕之間 | 漢·無名氏《焦仲卿妻》:“蒲葦一時紉,便作旦夕間。” |
黃臺之瓜 | 《新唐書·承天皇帝倓傳》:“賢終日憂惕,每侍上,不敢有言,乃作樂章,使工歌之。其言曰:‘種瓜黃臺下,瓜熟子離離。一摘使瓜好,再摘令瓜稀,三摘猶云可,四摘抱蔓歸?!?/td> |
說雨談云 | 元·湯式《賞花時·送友人觀光》套曲:“弄柳拈花手倦抬,說雨談云口倦開,須發已斑白,風流頓改?!?/td> |
蠢蠢欲動 | 南朝 宋 劉敬叔《異苑 句容水脈》:“掘得一黑物,無有首尾,形如數百斛舡,長數十丈,蠢蠢而動?!?/td> |
弦外之響 | 王國維《人間詞話》四二:“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,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覺無言外之味,弦外之響。” |
防患于未然 | 《周易 既濟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《樂府詩集 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?!?/td> |
有約在先 | 元·無名氏《舉案齊眉》第一折:“老夫人,這事本已有約在先,況兼孩兒又執意定要嫁她,也是他的緣分了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