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還合浦的成語故事

拼音zhū huán hé pǔ
基本解釋合浦:漢代郡名,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。比喻東西失而復(fù)得或人去而復(fù)回。
出處宋 吳曾《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》:“殊不知珠還合浦,乃后漢孟嘗,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。”
珠還合浦的典故
我國廣西合浦縣,東漢時設(shè)置為合浦郡,和交趾郡比鄰而居。合浦土質(zhì)不好,一般的農(nóng)作物都不能在那里生長,糧食產(chǎn)量極低。但是由于合浦地鄰海岸,海濱生長著很多優(yōu)質(zhì)的珍珠貝母。當(dāng)?shù)匕傩斩ㄆ诘胶V胁敦惾≈椋缓蠓e攢出賣,并以此為生。由于合浦郡的珍珠個兒大色白,晶瑩剔透,所以交趾郡的商販常來收購,有許多商人運來大批的糧食和布匹,直接交換珍珠,因此合浦的百姓一直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。合浦珍珠的名氣也越傳越大,人們交口贊譽,把它稱為“合浦珠”。
后來,合浦郡的太守起了貪心,想借合浦珠撈一筆橫財。他專門派了一大批人去海濱不分日夜地大量捕撈珠貝。合浦郡的百姓見太守這樣干,也紛紛效仿。結(jié)果,海里的珠貝幾乎被采盡捕絕,剩下的珠貝都遷移到交趾郡的海域去了。這一下合浦郡的百姓可苦了,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珠貝,也就斷絕了生活的來源,一下子陷入了困苦的境地。
朝廷知道這件事情后,就派孟嘗去作合浦的太守,治理此地。(孟嘗,字伯周,東漢時會稽上虞人。)孟嘗到任后,很快就查明了合浦珠貝遷走的原因,于是著手治理。孟嘗采取的辦法就是恢復(fù)珠貝的良好生活環(huán)境。他制定法令,嚴(yán)禁不法捕撈行為,規(guī)定了捕撈的時間,以及捕撈珠貝的大小。很快,珠貝的生存環(huán)境就變好了,漸漸大批珠貝又遷回了老家,并且大量繁殖。不到一年時間,合浦郡的珍珠產(chǎn)量又恢復(fù)到原來的樣子。老百姓采珠的生產(chǎn)積極性提高了,有些轉(zhuǎn)行了的也都恢復(fù)本行,市場活躍起來,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來。他們歡天喜地,把太守奉為神明,紛紛到太守衙門門前磕頭拜謝,認(rèn)為是他感動了上天,用神力召回了合浦珠。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珠還合浦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骨肉分離 | 明·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第30卷:“誰知 后纏綿,恩變成仇,害得我骨肉分離, 無葬身之地,我好苦也!我好恨也!” |
混世魔王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三回:“我有一個孽根禍胎,是家里的混世魔王。” |
床上安床 | 南朝 陳 姚最《續(xù)畫品 毛棱》:“善于布置,略不煩草。若比方諸父,則床上安床。” |
五花大綁 | 李季《王貴與李香香》第二部二:“順著捆來橫著綁,五花大綁吊在二梁上。” |
日日夜夜 | 洪深《青龍?zhí)丁返诙唬骸斑@里,劉秀三日日夜夜的車水,車的暈倒在水車上。” |
鴻鵠將至 | 先秦 孟軻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使奕秋誨二人奕,其一人專心致志,惟奕秋之為聽。一人雖聽之,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,思援弓繳而射之,雖與之俱學(xué),弗若之矣。” |
拋磚引玉 | 宋 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:“時有一僧便出,禮拜,師曰:‘比來拋磚引玉,卻引得個墜子。’” |
壽元無量 | 元·吳昌齡《東坡夢》第四折:“爇龍涎一炷透蒼穹,祝吾生壽元無量。” |
成竹在胸 | 宋 蘇軾《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》:“故畫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執(zhí)筆熟視,乃見其所欲畫者,急起從之,振筆直遂。” |
不翼而飛 | 戰(zhàn)國 齊 管仲《管子 戒篇》:“無翼而飛者,聲也;無根而固者,情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