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聲鶴唳的成語故事

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
基本解釋唳:鶴鳴聲。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。形容驚慌失措;或自相驚擾。
出處唐 房玄齡《晉書 謝玄傳》:“聞風聲鶴唳,皆以為王師已至?!?/p>
公元383年,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,南下攻打東晉。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,謝玄為先鋒,帶領8萬精兵迎戰。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,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。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(今安徽壽縣)東的淝水邊,等后續大軍到齊,再向晉軍發動進攻。 為了以少勝多,謝玄施出計謀,派使者到秦營,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:“貴軍在淝水邊安營扎寨,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,而不是速戰速決。如果貴軍稍向后退,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,不是更好嗎?”秦軍內部討論時,眾將領都認為,堅守淝水,晉軍不能過河。待后續大軍抵達,即可徹底擊潰晉軍。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。 但是,苻堅求勝心切,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,說:“我軍只要稍稍后退,等晉軍一半過河,一半還在渡河時,用精銳的騎兵沖 上去,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!” 于是,秦軍決定后退。苻堅沒有料到,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,指揮不統一,一接到后退的命令,以為前方打了敗仗,慌忙向后潰逃。謝玄見敵軍漬退,指揮部下快速渡河 敵。秦軍在潰退途中,丟棄了兵器和盔甲,一片混亂,自相踐踏而 的不計其數。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,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,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,于是不顧白天黑夜,拼命地奔逃。就這樣,晉軍取得了“淝水之戰”的重大勝利。
風聲鶴唳的典故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風聲鶴唳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時一刻 |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驚奇》第22卷:“可憐今日我無錢,一時一刻如長年?!?/td> |
如履薄冰 | 《詩經 小雅 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?!?/td> |
暈頭轉向 | 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:“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。完全出乎他的意料,兒子居然變了,而且變得這么快!” |
多謀善慮 | 清·李漁《凰求鳳·畫策》:“你是個多謀善慮之人,何不替我籌度一番,行了這個方便也好?!?/td> |
天之驕子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匈奴傳上》:“南有大漢,北有強胡。胡者,天之驕子也。” |
志在千里 | 三國魏·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神龜雖壽》:“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” |
故步不離 | 清·張履祥《與陳乾初書》:“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,信一己之偏私,沾沾自得,吝不肯舍者,率因無所進步,是以故步不離耳?!?/td> |
隳肝瀝膽 | 唐·元稹《上裴度相公書》:“宰物者雖朝許之以綸誥,暮許之以專席,厚則厚矣,遽責有隳肝瀝膽同廝養之用力,亦難哉!” |
表里如一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顏淵》:“行之以忠者,是事實要著實?!彼?朱熹集注:“以忠,則表里如一?!?/td> |
弟子孩兒 | 元·無名氏《鴛鴦被》第二折:“我走到半路,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兒把我攔住,道我是犯夜的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