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辰即事譯文及注釋
譯文
詩人從哪里覓綢緞做一領青衫?就因為今年與敵人簽訂了和約,每年要貢上百萬匹綢絹。
我看來,從此后西湖邊不要再種楊柳,全種上桑樹,用來飼養吳蠶。
注釋
戊辰:宋嘉定元年(公元1208年),時宰相韓侂胄當政,為了“立蓋世功名以自固”,讓自己千古留名,草草出兵北伐,結果招致大敗。戰后和約,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納大量錢財為代價。
青衫:古代讀書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。
和:和議。戎:北方民族,指金人。縑(jiān):黃絹。
剩:全、都的意思。吳蠶:蘇州是當時著名的絲綢出產地,故曰吳蠶。
參考資料:
1、宋名家詩導讀.戊辰即事
戊辰即事創作背景
宋寧宗開禧二年(公元1206年),宋兵伐金大敗,不得已向金乞和。次年十一月,和約成,宋朝對金人提出的停戰條件完全接受,答應每年向金增納白銀三十萬兩,細絹三十萬匹,這就是令宋人深感恥辱的嘉定和議。翌年,也就是劉克莊寫這首詩的戊辰年,條約正式實行。
參考資料:
1、宋名家詩導讀.戊辰即事
戊辰即事鑒賞
以調侃的語氣寫政治諷刺詩,讀來雖感幽默風趣,卻令人倍為心酸,這首絕句的特色就在于此。
詩人沒有青衫穿,這樣講當然是到了超越現實的程度,夸張過了頭。但是,以不可能存在的現實來反襯極度的憤慨的感情(詩人對朝廷為和戎而用“百萬縑”的無比憤怒),這種“超極表至極”的曲達方式在詩詞創作中已是屢見不鮮了,比如李覯的《鄉思》,范仲淹的《蘇幕遮·碧云天》等,用的都是這種手法。
青衫是讀書人的象征,是與一般平民區別的特征之一,代表了士子們的體面。詩一開始就抓住這件象征物,說如今我這個詩人連想穿一襲青衫都沒辦法了!極其憤疾的一句話,劈頭而來,不啻在說如今斯文已經掃地。言外之意,當然掃地的何止是斯文,劉克莊正以此代指整個朝廷國家的體面都丟盡了。何以會連讀書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?詩第二句立即指出,這是因為做青衫的絲綢都孝敬金虜去了。這兩句是倒裝,因了和戎,詩人才沒綢做衣服,詩把因果關系調轉順序,就突出了胸中的憤憤不平。此外,詩人沒有青衫,百姓們為了交納額外的賦稅,窮困的程度就用不著多說了。
三、四句忽生奇想:金虜如此欺負我們,朝廷卻一味忍讓,這些貢銀及綢緞從哪兒來呢?我看西子湖邊的楊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,種上桑樹養蠶織絹,用以填金人的無盡欲坑吧!這兩句寫得很冷。當然,詩人并不是真的認為在西湖邊種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,只是隨機而發,加深前兩句所述的憤慨而已。把白堤、蘇堤、“柳浪聞鶯”,這些西湖著名景點上的柳樹都砍光拔盡,種上桑樹以養蠶,自然也是荒唐至極的想法,但是,這種作法卻有合理性,總得讓人有衣穿,不養蠶就沒有什么能拿來織縑的。“衣”與“食”事關國計民生,西湖沒有柳可以,人民沒吃沒穿可不行。詩人的話雖說得很率直,而表現出來的心思卻很曲折,這種表達方式叫做“直中含曲意”,運用這種手法,以小見大,可使作品顯得格外委婉含蓄。
全詩雖然很短,但緊緊抓住朝廷不顧恥辱向金人貢獻大量絲綢這一中心做文章,有激切的鞭斥,有幽默的調侃,諷刺性很強,而詩又不顯得直露,讀后容易引起人們的深思和共鳴。
劉克莊簡介
唐代·劉克莊的簡介

劉克莊(1187~1269) 南宋詩人、詞人、詩論家。字潛夫,號后村。福建莆田人。宋末文壇領袖,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,詞風豪邁慷慨。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,官位最高,成就也最大。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,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。
...〔 ? 劉克莊的詩(4256篇) 〕猜你喜歡
風流子 用顧東橋韻,寄史恭甫
陽羨溪山好,吾將老、曾見昔賢心。念此語空留,買田未遂,桃源一別,舊路難尋。
嘆人生,幾回王子棹,徒付伯牙琴。爭似山人,煙霞占斷,洞天深隱,高臥長吟。
送歸中丞使新羅(一本題下有冊立吊祭四字)
遠國通王化,儒林得使臣。六君成典冊,萬里奉絲綸。
云水連孤棹,恩私在一身。悠悠龍節去,渺渺蜃樓新。
望里行還暮,波中歲又春。昏明看日御,靈怪問舟人。
夏日沈石圃云靜野邢文臺陳仰坡夜宴石圃分韻二首 其二
談心握手細論交,沖雨何妨曉出郊。空谷有緣頻倒屣,草堂無徑欲誅茅。
且憑尊酒攢幽思,未暇炎涼與世嘲。此別思君無個事,山門惟許一僧敲。